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财政动态
河北廊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实地调研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 2014年07月10日   【字号:

  编者:农村要美,就是要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生活方式,使基础设施明显改观,使村庄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使人居环境有大的改善,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努力打造保持田园风光、融入现代生活的美丽乡村。
  
  农村变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农户,涉及数以亿计的农民,矛盾多,阻力大。去年,河北省廊坊市启动了农村面貌提升改造工程,设定明确目标,建立灵活机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一年多过去了,效果如何?炎炎夏日,记者走进冀中大地。
  
  灰瓦、青砖地,独具特色的民俗壁画与街道上镶嵌的古乐符号相互辉映,绿树掩映下的音乐会堂、亭榭长廊散发着古朴的韵味……站在街口向里张望,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这里是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村改造一新的村庄面貌。
  
  如果一年前来到这里,屈家营村可能不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太多痕迹,狭窄的乡村土路,简陋的村房无序排列,和大多数北方传统农村相比并无特色可言。改变的不只是屈家营,如今廊坊市广大农村或多或少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心里盼着改造,盼望着街道变得干净、漂亮。”——
  
  规划很重要
  
  今年61岁的何泽香在屈家营村的老街生活了30年,提起村里的变化,她说:“我们心里盼着改造,盼望着街道变得干净、漂亮。”何泽香回忆,没有改造前的土路又窄又脏,村民们私建的猪圈、厕所散落在村间,一下雨车都进不来。“现在村里的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给儿子娶媳妇都比以前容易多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廊坊市广大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回应农民的呼声,适应农民需求,去年,廊坊市启动了历时3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廊坊提出规划先行。
  
  胡庆军是屈家营村党支部书记,他感到农村面貌的改造不是简单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不能忽略农民的承受能力,也不能盲目改变原有的乡村田园风光。“说到底,这是农民自己的‘家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做好规划,我们才能打造独具魅力的屈家营村。”
  
  农村面貌的改造提升需要因地制宜,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考虑村庄的长期发展,真正的美丽乡村既要保持田园风光,又要增加现代设施,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做到这些并不容易,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此,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提出,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要坚持规划先行,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目前,全市428个省级重点村已全部完成规划文本制作和规划评审。
  
  “我们根据村街发展实际,选择了分层次、按类型有力有序推进的战略。”廊坊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马江水说,按照规划,廊坊市将所有行政村的改造分为了重点村、精品村、达标村三个类型,分别按标准推进。
  
  “村里对改变村容村貌的热情很高,但普遍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
  
  要创新机制
  
  廊坊全市有超过3000个行政村,打赢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攻坚战的任务艰巨。
  
  “村里对改变村容村貌的热情很高,但普遍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永清县韩村镇人大主席于建波说。囊中羞涩是很多村街“改头换面”的现实困难。
  
  钱从哪里来?马江水介绍,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廊坊市级财政拿出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这是廊坊历史上对农村单项行动投入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截至4月底,17个市直相关部门已整合落实涉农项目资金24项,总额达1.9亿元。“今年年底,我们要评出20个市级精品村和15个先进乡镇,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然而,农村面貌的改造,仅靠财政投入还不够。“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表示。为此,廊坊市不断鼓励引导社会投入,注重市场化运作,尝试村企合作筹集资金等方式,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支持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合力。
  
  面对现实困难,各地也在探索各自的推进模式。
  
  在永清县韩村镇九兴区漂亮的街心花园,记者见到了正在乘凉的刘德明老人。“我原来是张常沈村村民,家里有5间平房。现在搬进了九兴区的新房子,楼上楼下200平方米。建设新房子一分钱没花,旧房子折价后,还剩下了几千元。”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旧环境,韩村镇实施了“并村联建”的方式,把分布相邻、规模较小的8个村统一规划搬迁,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九兴区”。8个村农民在新社区建新房子的钱来自老房子的折价等。
  
  “九兴区”建成后,村庄占地由原来的2292亩减少到949亩,节约土地1343亩,有效解决了“城镇建设没有地,农村改造没有钱”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强合作社,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改变村庄环境。”——
  
  靠产业支撑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但要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发展农村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以业为根,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强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基础。
  
  安次区杨税务乡孟村是远近闻名的瓜果种植特色村。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全村在2400亩耕地上建起了2000亩大棚。“村民富了,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也就强烈了。”孟村党支部书记朱静平说。
  
  2011年,孟村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全村所有田间路的硬化,投资60万元对村内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升级,达到了全天候供水;去年,村里又陆续对村内各条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沿街花墙等设施。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强合作社,带着村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改变村庄环境,让村民住得舒心。内外齐发力,才能带领大家过上真正富裕幸福的日子。”朱静平说。
  
  对于面貌一新的九兴区,现在韩村镇考虑最多的是它的后续发展问题。“我们根据全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绿野仙庄、大千世界森林温泉度假村等16个旅游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4580个。”于建波说,韩村镇还将深挖现有的农产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农家接待等乡村旅游产业,使工资收入、自主经营收入、农业旅游收入等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调查显示,通过在133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和53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率先实践,引导扶持,廊坊市已启动实施一产项目28个、二产项目445个、三产项目321个,总投资157亿元,带动了2.1万农户增收致富。(李 力 张 雪)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