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时政专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媒体声音
解码中国基本方略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 2017年11月22日   【字号: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而今达到了新的高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使得改革成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过去5年间,全面深化改革带动了中国全方位、全领域的活力;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更将汇聚磅礴之力,创造美好明天。

  全面深改 蹄疾步稳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历史的实践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改革之于当代中国崛起的重要作用。而当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成为我们的基本方略。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赴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前海。而后在莲花山公园,他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种下一棵高山榕树。

  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在进步,中国的改革之路也随之愈加宽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此后,一次次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系统布局、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在汲取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从改革理论到改革实践进行了全面创新,使得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在“全面”,二是在“深化”。过去5年间,中国的改革按下了“快进键”,顶层设计愈加强化,“四梁八柱”均已确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和军队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5年里,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回眼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无论哪一项都不是易事,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在将其逐一转化成了现实。

  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已让人民受益,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了,获得感增强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环保等领域都有了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也让党自身的发展受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使得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更加强化。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还让世界受益,“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惠及全球,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问题导向 攻坚克难

  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取得了无数成绩。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认为,中国近5年全面深化改革展现了5方面的新特点:第一是着力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改革,强调改革的领导中枢作用;第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倒逼改革,着眼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做到蹄疾步稳,踏石留印,狠抓落实;第三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第四是注重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强调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的统一性;第五是着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基层经验,始终发挥好人民是改革主体的作用,只要符合实际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就给予支持,鼓励试、大胆改。

  而能实现这些成绩,并非易事。改革之路是一条攻坚克难之路。习近平曾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他反复强调,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爬坡过坎、拔钉子、涉险滩、破藩篱、动奶酪、啃硬骨头,这些都是对于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形容。

  面对愈加难啃的改革“硬骨头”,接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将如何继续?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确保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思想、理念与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要将符合新时代发展取向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制层面,促进制度的科学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行为遵循。要抓住关键领域与关键环节发力,争取事半功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掣肘,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之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他说。

  保持定力 完善制度

  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

  理解这一总目标,首先要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密不可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习近平曾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习近平还曾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制度是管长远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此前5年,在推进党的建设上用多项制度“扎紧笼子”,使作风建设久久为功;简政放权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让绿色发展底气十足;法制建设保障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让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制度筑牢了改革的基石、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巩固了改革的成果。

  可以说,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有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前进的脚步,必将会翻过一山又一山,收获更美的风景。

关闭窗口